从老家过完春节回京的老李,早上刚打开餐馆大门,街道的管片城管队员就走了进来。“李师傅好啊,看您准备复工营业了,我们再过来看看店里气表间和后厨的燃气安全。”城管队员点开执法城管通APP(应用程序),边检查边录入。“真方便啊!”老李在APP手写签字确认检查情况。可别小瞧这个APP,它的背后是一个智慧化的城市管理平台。
2019年,北京市城管执法局建立了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大数据平台(以下简称“大数据平台”)。大数据平台聚焦数据核心、科技赋能、协同共治、非现场监管,通过“一库汇聚融合”“一端智慧执法”“一网协同联动”“一图指挥调度”,逐步推进综合执法数字化转型发展。
只是创造它的过程并不容易。为了让它成长得更好,城管人仍然行走在路上。北京市城管执法局执法保障中心综合科技规划科科长赵文漾便在其中。
唤醒“沉睡”的数据
2022年年初,大数据平台正式在全市城管执法系统投入运行。赵文漾心里既忐忑又骄傲。
通过对数据信息的汇总统计,平台可以分析研判违法行为高发区域、高发时段,从治已病到治未病,成为牵动全市执法工作的有力抓手。平台的背后,是赵文漾和她的同事们在3年多的时间里群策群力,不断攻克综合执法大数据汇聚治理、城市治理数据模型构建、数据驱动的业务再造等难题。
时间倒回到2019年,大数据平台开始进入建设阶段,对赵文漾来说,那是一个满怀希望、大展拳脚的时刻。如何让分散的行政执法数据得到归集和利用?如何让“沉睡”的数据在行政执法决策中发挥作用?是她深度思考的问题。“把执法人员、执法职权、执法行为等要素穿珠成串,通过对执法数据的动态监测和要素化分析,形成一个横有分工、纵有层级、权责明确、边界清晰、衔接有序、传导有效的执法信息体系。”经过一次次技术攻坚后,赵文漾终于在实践中找到了答案。
依托平台,赵文漾和同事还升级了执法城管通终端应用,为基层综合执法赋能增效。如今,城管队员利用执法城管通APP,可在执法现场实现随检查、随录入、随上传,执法效率大大提升。
在推广应用城管执法通的初期,执法通的软件系统出现一些问题是不可避免的,赵文漾的办公电话经常会听到执法队员反馈的一些声音:“系统不太稳定,有时候会闪退”“流程不太合理,用起来不顺畅”……于是,她白天和科里的同事以及技术人员找问题、攻难题,与相关部门沟通,向专家请教;晚上回到家,脑子也闲不下来,经常吃着饭、收拾着家务时还在想今天有什么问题没解决、明天要干什么。
“智”护营商环境
近几年,“优化营商环境”这个词,赵文漾在工作中听到的频率越来越高了。如何优化营商环境,科技力量的支撑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有一天,在家休息的赵文漾突然刷到“过多检查影响了企业正常生产”的新闻,虽然新闻里说的不是城管执法部门,但还是让赵文漾动了心思。
分类分级执法和非现场执法正在北京市城管执法系统推行,如何利用科技手段,实现执法“无事不扰”“无处不在”,更好地服务执法相对人,成了赵文漾所在部门的新课题。
说想就想,说干就干。赵文漾积极和同事们会商研究,依托大数据平台,一起研发分类分级执法系统,汇集日常行政检查、处罚等信息并动态更新,运用多源数据为责任主体精准“画像”。另外,他们还在施工工地、街面环境秩序等适宜领域,探索推行非现场监管,大大提升了执法效率和智能化监管水平。
有了科技手段支撑,执法队员可以实施精准执法,哪有问题就去哪,减少“大水漫灌”式的检查,避免对合法合规企业不必要的打扰,对重点违法主体加大执法检查力度,体现执法的公平公正。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能帮助到企业,这也是为大数据平台注入了新活力!”赵文漾说。
步履不停爱学习
去年夏天,北京市“长城杯”网络安全知识竞赛上,赵文漾凭借扎实的业务技能,以全市第三名的成绩晋级半决赛。
2005年,赵文漾大学毕业后加入了城管队伍,负责城管网站、办公平台的建设工作。大学期间,赵文漾加入了党组织,是一名党龄比工龄长的“老”党员。离开校园后,她学习的脚步也始终没有停下。
随着首都城管从数字化转型到智慧型建设,赵文漾的工作也从简单的系统设计转变为信息化项目管理,用她的话说,“满怀激情,但时常感到力不从心”。
为此,工作之余,赵文漾积极参加各类学习活动、和同事交流经验,发现不足并及时总结,学习他人长处,补齐个人短板。2012年,赵文漾考上了北京邮电大学在职研究生,系统的项目管理专业学习,让她的综合能力不断提升,也为日后参与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大数据平台建设作了铺垫。
从2019年参与大数据平台建设,到2022年大数据平台正式运行,再到如今的更新维护,5年、1800天就这样过去了。赵文漾觉得大数据平台就像孩子一样,看着它从呱呱坠地到咿呀学语,一点点茁壮成长。大数据平台虽然还不完美,依然有小瑕疵,但赵文漾有一种笃定和确信——它会带来城市治理精细化、规范化水平的提升。她也仍然会坚守自己的工作岗位,在智慧城管建设之路上继续发光发热。
(转自中国建设报 作者:杨若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