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阿姨吗?您好!我是看丹街道的工作人员,您是不是在封控区啊?是自己住还是有子女在身边……”杨依把有些发烫的手机贴住耳朵,大声的和电话那边的居民“喊”着话。这样的电话她已经打了118个,为了保障封控区、管控区恒富中街3、4、6、7号院居民尤其是老人的生活需求,看丹街道为70岁以上老人建立台账,一对一提供精准服务。
杨依和王明在电话联系老人们。通讯员武桐摄
杨依是看丹街道综合行政执法队的工作人员,是街道下沉到社区的干部,在此次疫情防控的物资保障组,和来自街道综合办公室的王明一起负责70岁以上老人的服务保障对接工作。
每天杨依的主要任务就是按照工作台账上的名单给老人们打电话,和老人们保持“热线联系”。
给老人打电话,非常考验杨依他们的嗓子。
“老人嘛,尤其是上了岁数的老人,不少人都有耳背的情况,打电话的时候真是靠喊,还得慢慢喊!”杨依说,尤其是最开始那轮电话,他们得统计老人是独居还是有老伴儿,家里是否有同住的子女,或是有保姆看护,是否需要提供蔬菜配送服务,是否有开药的需求,还会把自己的电话留给老人,一个电话最少得打四五分钟。而有的老人需要的服务比较多,或是耳背,打一个电话的时间就比较长了,尤其有的老人口音比较重,得竖着耳朵听关键词,还得一遍遍和老人确认,那一个电话的时间就长了。
“子女同住”“自己解决买菜问题”“某某日前后需要开药”“已帮助联系韩庄子市场”“需要送菜”……老人们的需求各式各样,118位老人每一位都备注着一些文字,密密麻麻的。
有的老人能够比较熟练的使用外卖软件,或者子女帮他们购买蔬菜副食什么的,就不需要特别关注,配送组的工作人员会按时给他们转送物资。
“有的老人虽然不会使用外卖软件,但能够使用微信支付,和外界联系也没有困难,我们就把协调好了的韩庄子便民市场联系人电话给老人,让他们自主选择购物套餐或是其他需求。”杨依说,自己购买蔬菜副食等确实有困难的老人,杨依他们会协调专门的工作人员保障老人日常蔬菜副食的需求。
老人患有慢性病比率高,热线联系的一项重要内容是确认老人的就医需求。经过统计,有几位老人的开药周期在封控或管控期内,杨依他们就提前记录下来,然后协调负责这部分内容的社工,预约好时间,到时候主动和老人联系,为老人去社区卫生服务站代开常用药物,确保老人隔离期间不断药。
一支笔,几份表格,杨依他们不是在打电话就是在接电话,手机常是温热,“能插就插上充电线,手机不能没电,得让老人随时能找到我们!”杨依说。
物资保障组的工作人员每天负责发放各种物资,防护用品、水、饭……在做好封闭管控区工作人员后勤保障工作的同时,杨依和王明见缝插针的和老人联系,帐篷前、物资分发的间歇,一个个电话牵挂着封闭管控区域内的老人。
记者从看丹街道获悉,目前每天有150多名区街下沉干部和社区工作者为封控区、管控区的居民们提供着现场秩序维持和封控小区内人员生活保障服务,他们一起筑成一道坚固而温暖的“保护墙”,共同守护着居民的平安。(北京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