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子高让人羡慕,可对于城管队员肖可来说却有些烦恼。
肖可身高1米98,让他有了一个“小巨人”的绰号。“我这大块头太吃亏了,别的同事还能暗访,违法行为一抓一个准儿,我这目标太明显……”
肖可说的一点儿都不夸张。城管队员经常要和无照游商打交道,久而久之,一些游商便记住了城管队员的体貌特征。由于肖可的身高实在太突出,他还没到跟前,对方早已溜之大吉。
身体上“不占优势”,肖可就在精细执法上下功夫。冬奥保障期间,肖可和同事没有开车,而是选择骑车加步行的方式进行检查。他解释,开车只能在主干道上“走马观花”,一些游商躲在广告牌或建筑物后面,开车巡查很难发现,骑自行车或者步行,更容易发现问题。
为了做好冬奥保障工作,肖可对全区所有涉奥点位进行逐个排查,每天在岗超过14个小时,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测试赛期间,景区周边旅游大巴因为无处停放,只好就地停车,不但造成了交通压力,也影响了市容环境秩序。肖可统筹调配各个联络员,协调运营企业、旅游企业和停车场,圆满地解决了这一难题。
在夜间巡查中,一家餐厅的广告牌因为部分灯光不亮,“海鲜饺子”变成了“海羊饺子”。肖可找到餐厅负责人,要求先将广告牌灯光关闭,待修好后再打开。“一座城市的美丽,不但要看它白天的样子,还要看它夜晚的闪耀。”
“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今年29岁的肖可从事城管工作已经4年。随着阅历的丰富,肖可对城管工作的理解也不断深入。他说,美好的市容环境背后,离不开城管队员的辛勤付出。然而,城管工作并不仅限于街面,疫情防控、垃圾分类、燃气安全……许多涉及民生的领域,也都是城管的职责范围。工作虽然比较琐碎,但同样需要大担当。
冬奥会开幕前夕,肖可查出了骨肿瘤。医生初步诊断,肿瘤为恶性,建议他立即手术。他谁也没有告诉,请了假悄悄做完手术,第二天就回到了工作岗位上。同事们看到他吊着缝了22针的手臂,纷纷劝他回家好好休息。他说,身边同事都有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大家都在努力克服,他也不能落后。“各个涉奥点位我最熟悉,怎么能在关键时刻掉链子?”
提起这段打着绷带工作的经历,肖可淡然一笑。他说,作为一名城管队员,能够亲眼见证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成功举办,再难也值得。
4月下旬,朝阳区疫情防控形势陡然升级,刚刚结束冬奥保障工作的肖可又上了一线。这些日子,他帮助街道打电话做流调,到社区支援核酸检测,一天也没闲着。肖可说,他只是做了自己该做的事情,为自己的城市尽一份力。(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