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动态
垃圾分类的十二个时辰
发布日期:2025-07-30 16:55 字体:[ ]
                                                                                                                                                来源:中国建设报    作者:李琳

       十二时辰流转不息,垃圾分类工作始终在线。在北京市石景山区苹果园街道,城管队员以全天候值守,将分类要求融入街巷日常的每一个节点。

       “这三伏天,垃圾易腐烂,一点混装就可能影响整个处理链。”一早,苹果园街道的城管队员老张便来到海特花园小区,提醒物业服务企业注意做好相关工作。

       八点一刻,正是上班高峰。西井四区分类点前,城管队员小林和桶站长一起,打起十二分的精神,帮助居民分类投放垃圾。“厨余垃圾请去袋投放。”“豆浆杯的杯盖杯身分开投放。”

       上午十点,“垃圾分类流动课堂”准时开进西井社区。城管队员小安支起大屏幕,播放着居民常混放的垃圾照片:用过的外卖餐盒属于其他垃圾,却总被扔进厨余桶;不少人将废旧电池随手丢进可回收物箱。在座居民们认真聆听,认识到垃圾分类不仅是环保之举,更是必须遵守的法律要求,纷纷拿出手机拍下分类指南,以备后续学习践行。

       暑气正盛的午后,雍景天成小区的装修垃圾存放点旁,城管队员小孙和物业服务人员一同立起石材、木料、有害物等“分类指引牌”。刚安装好,一位装修工人便扛着废木料走来,主动将其堆进“木料区”。

       下午四点,12345热线转来居民投诉:“楼下垃圾桶有人混投。”城管队员小余和同事及时赶到,耐心向错误投放垃圾的居民讲解了混投的危害。那位居民不好意思地说:“以后一定好好学习垃圾分类知识。”

       暮色渐浓,执法队的巡逻车还在管辖的小区里缓缓行驶。城管队员小李在工作日志上写下:“今日检查垃圾分类点16处,整改混投问题5起,其余未见异常。”

       从晨光熹微到夜色阑珊,石景山区城管队员们通过日复一日的细致工作,让垃圾分类从“规定动作”逐渐变成居民的“生活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