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上午,中共北京市委举行“中国这十年·北京”主题新闻发布会。市委副书记、市长陈吉宁作主题发布并回答记者提问,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莫高义,常务副市长崔述强出席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
中阿卫视记者:近些年,我们明显感受到北京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蓝天回归、碧水流动、城市更绿。请问北京为取得这些成效都做出了哪些超常规努力,在生态环境建设上有什么好的做法?
▲市委副书记、市长陈吉宁
陈吉宁:环境污染曾经是北京“大城市病”的突出问题,也是北京老百姓的揪心事烦心事。习近平总书记对这个问题非常关心,早在2014年2月26日,党的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来北京视察就指出,北京生态环境问题严重,“蓝天难见、繁星无影、河水断流、地下水超采、地面沉降”。习近平总书记在指出问题的同时,还提出怎么面对这些问题,要求我们久久为功、标本兼治,多策并举、多地联动,全社会共同行动。这十年来,习近平总书记每年植树节期间都到北京参加植树,每次都一再叮嘱我们一定要把北京的生态环境搞好。
我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始终把生态环境治理“作为重大民生实事紧紧抓在手上”。过去十年我们的生态环境治理可以概括为“三个前所未有”。
第一,治理决心之大前所未有
一是高位统筹污染治理。我们在全国率先组建了市委生态文明建设委员会,高位统筹、高位推进,重大问题直接研究、连续攻坚,决不把难题留给后人。
二是坚决压实环保责任。先后建立“河长制”“林长制”“田长制”,运用纪检监察、审计、督察等多种手段,把责任压到“最后一公里”,压到各个层面,敢于在环保违法行为面前“唱黑脸”、亮利剑,决不让步。
三是系统推进绿色发展。以城市总规为引领,把26.1%的土地划定为生态保护红线。大力调整能源结构,压减燃煤超九成,平原区基本实现无煤化。大力调整产业结构,“散乱污”企业实现动态清零,经济结构向高精尖快速转型发展。
第二,治理力度之大前所未有
一是依法科学精准。先后制定修订11部资源环境类法规,出台大气、水、土壤污染治理三个行动方案,全面实施“一微克”行动,一微克一微克地抠,抓重点、抓主要矛盾,紧紧抓住燃煤、机动车、扬尘、工业等,开展“点穴式”精准治理。全面提高执法的规范性和精准性,企业环保合规意识明显增强。
二是各方协同作战。市区联动、部门协同,拧成一股绳抓落实。与津冀及周边省区市强化联防联控联治,实现了区域生态环境整体改善。
三是投入力度空前。市区两级财政累计投入4300多亿元,环保基础设施大幅度提升,全市污水处理率从83%提高到95.8%;生活垃圾日处理能力从1.75万吨提高到2.51万吨,资源化率达到78%。建立了完善的生态补偿机制,决不让保护生态环境的吃亏。
第三,治理成效之大前所未有
一是绿色空间大幅拓展。先后实施两轮百万亩造林工程,十年累计新增造林绿化面积241.9万亩、相当于增加了237个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与此同时,新增309个城市休闲公园、609处小微绿地和口袋公园,北京已经成为山区有绿屏、平原有绿海、城市有绿景的生态宜居城市。
二是环境质量显著改善。空气质量全面达标,水环境有了历史性好转,天越来越蓝,水越来越清,老百姓的获得感越来越强。怀柔有个“星空小镇”,在喇叭沟门乡,前来观星的游客络绎不绝,成为网红打卡地。
三是生物多样性系统提升。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善,很多一度消失的动植物又回来了。比如,过去十年,北京的鸟类增加了近80种,特别是深受大家喜爱的、唯一以“北京”命名的“北京雨燕”,前些年种群规模仅剩3000余只,近年已经恢复到近万只。
十年如一日抓环境治理,不仅让生态环境发生了根本性改善,也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对初心使命的认识,深化了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理解。
一是提高了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能力。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新发展理念内涵之间的关联性、整体性、系统性,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要把短板作为发展的抓手、把挑战变为抓发展的动力。
二是带动了城市转型发展,城市转型的过程是一个较为艰难的过程,需要有抓手来带动。污染治理工作加快了城市转型、改变了城市生产函数,不是主要靠外部资源的投入,而是主要靠人力资本、靠科技、靠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来实现城市的转型,提高了城市的发展效率,推动城市发展从追求速度和规模,转向注重质量和效益。
三是锤炼了干部队伍的党性和作风。生态环境治理是一场硬仗,培养了一支讲政治、能扛活、有情怀的干部队伍,广大干部进一步树立了正确的政绩观,工作作风显著改进、精神面貌焕然一新。